【资料图】
自动化设备的智能化、机械人化是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大势所趋。
在中国生产制造业的自动化进程中,智能化的生产设备,有机器人、机械手(臂),有配套自动化的工装夹治具等越来越智能化,形式多样,品类繁多。仔细分析,这些智能化设备到底给中国制造业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,笔者结合在企业实施过程中观察所得,发现通常能从如下几个方面带来收益。
第一个能解决的问题是替代人力。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一线工人需求量大,对于人口红利消失的中国而言,继续以前的人才招募方式不能满足企业所需。那么,机器替代人工来解决实际问题是个好办法。机器人替代人力又可细分三大类别。一是用工成本高。投入自动化设备,一次性批量购置但可解决长期(设备的生命周期)的人力成本问题。设备的投入、耗电和运维成本,要低于人工社保工资福利待遇。如:富士康在国内很多生产制造基地采用大规模的机械手来替代人工。二是危险工种。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,保护一线工人,以人为本,减少人工和企业双重风险。企业安排技术人员在后台控制中心,输入编写的机器人作业程序,通过后天显示屏幕监督机器人的工作。机器人在作业现场自动工作,人在后台发出指令或微调程序即可。如:采矿业,需要从事底下工作的矿工,以及需要深入(潜入)地下、污水等恶劣环境中作业的单位(如市政污水排挤外包单位)等,还有一类是有辐射、毒性强的作业现场,如化工类企业等。通过使用自动化设备或机器人、机械手等,将以前靠人工去执行的“对人体极为不利、甚至伤害致残致死”的工作,转换成交由自动化设备去完成,更好地保护人。这是人类的进步,自动化设备是真的在为人类服务。第三种情况是不能及时招募(补充)到人力,那么企业被迫使用自动化设备、机器人等来解决人力短缺问题。如今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,制造业不得不用机器人这类自动化设备完成生产任务。也就是通过设备的智能化来解决人力不足的现实问题。以上三种情况,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,自动化设备的广泛使用,主要目的是替代人,不一定有人的工作绩效和质量。接下来就谈谈这两个方面的困扰解决之道。
第二个能解决的问题是提高生产绩效。对于批量大,品控要求稳定的一些企业而言,进行自动化改造拉动生产绩效显而易见,创造的价值和获得的利润也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。智能化设备可以一天24小时运行,设定好程序和异常情况时自动发出的报警信号,可以让极少数人工,照看多台自动化生产设备,完成大量的生产任务、如:自动连续生产设备,自动灌装机,自动封箱打包机,自动转运机,自动码垛机等。对于标准化程度高,且批量大的制造企业,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大量运用,其降本增效的成效显著。很多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常采用这类生产方式,如:车企、家电企业、制衣(T恤、均码服装)企业等。
第三个能解决的问题是品质稳定。有些产品的品质要求极为严苛,通过人工来处理往往不稳定,如视觉疲劳就容易看走眼等,智能化设备却能轻松处理到位。更有甚者,精密和精细程度远超过人的能力范围,如半导体、芯片等行业的封装测试等岗位,采用自动化的智能设备来处理,产品的品控稳定性会高于人的产出。有些企业在某些岗位,宁可用高精尖端设备,也不用人的根本原因。另一种情况是跟上述恰好相反,品质要求一般的产品,企业往往也喜欢采用智能化化设备来替代人工,生产绩效高质量稳定,性价比高。也就是产量大、质量要求一般、价格低廉,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,用人工很容易出现状况,导致企业不赚钱或亏损。如何采用智能化设备,就容易符合预算,且易于掌控良品率,也能达成预算的利润。如:生活必需品毛巾、拖鞋、袜子等这类企业。
第四个能解决的问题是复合型,即上述三种情况的综合。这也是最理想的状态,可实际情况是很难达成,往往会侧重某一个方面。不过,这凸显出中国智能化设备的发展方向,在积累了较高技术的发展趋势中,逐渐形成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的整体升级,这是大势所趋,且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。
自动化设备的智能化、机械人化是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大势所趋。尤其是机器人这类能自动化执行工作的机械装置,有着难以想象的发展空间。希望中国制造业通过智能化改造,不仅是替代人工,更能在提高工作绩效的同时,获得高品质的产品。用性价比高的中国制造产品服务全球客户。
(作者系深圳东方华策公司总经理)
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。
(文章来源:证券时报网)
标签: